新聞資訊
熱門推薦
- 無錫玨佳獵頭深耕光伏銀漿替代技術賽道,新能源企業交付率94%
- 無錫光伏銀漿替代技術人才需求升溫,新能源企業缺口超6500人?
- 無錫玨佳獵頭聯合儲能企業開展環保人才測評,定向輸送骨干
- 儲能電池回收技術成熟,無錫新能源環保技術人才需求升溫
- 無錫玨佳獵頭深耕工業廢水處理賽道,環保企業人才交付率93%
- 無錫工業廢水資源化技術人才需求升溫,環保企業缺口超6000人?
- 無錫玨佳獵頭聯合光伏企業開展人才測評,定向輸送技術骨干
- 鈣鈦礦光伏技術量產在即,無錫新能源技術人才需求迎高峰
- 無錫玨佳獵頭深耕氫燃料電池賽道,運維人才一年交付400+
咨詢熱線 400-8325-007
熱門標簽
無錫氫燃料電池運維人才需求升溫,一年缺口超6000人?
隨著“雙碳”目標的持續推進,氫能產業迎來爆發式增長,無錫作為長三角重要的制造業基地,正加速布局氫燃料電池產業鏈。與此同時,一個緊迫的問題浮出水面——專業運維人才嚴重短缺。據行業統計和地方政府調研數據顯示,僅無錫地區,氫燃料電池相關領域的運維人才年缺口可能已超過6000人。這一數字背后,既是產業發展的機遇,也是人才體系面臨的嚴峻挑戰。
一、產業爆發催生人才需求,運維崗位成“香餑餑”
近年來,無錫在氫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、核心零部件制造等領域持續發力,已聚集一批燃料電池電堆、系統集成及關鍵材料企業。隨著車輛投放量增加和加氫站陸續建成,后期運營維護成為保障產業健康發展的重要環節。
“我們現在最缺的不是研發人員,而是懂電池系統、熟悉車輛運營、能快速處理現場故障的運維工程師。”無錫某氫能企業負責人坦言。這類崗位要求從業人員掌握機電一體化、材料、控制工程等多學科知識,還需具備實戰經驗,符合條件者鳳毛麟角。
二、為什么運維人才如此緊缺?
1. 技術迭代快,培養周期長
氫燃料電池技術仍處于快速發展階段,系統構造復雜,涉及氫氣安全、電化學、熱管理等多個專業領域。一名成熟運維人員的培養周期通常需要2–3年,遠長于普通技工。
2. 校企對接仍存縫隙
盡管部分高校開設了新能源專業,但課程內容偏重理論,與一線企業的實際需求存在差距。學生缺乏實操機會,畢業后難以迅速上崗。
3. 崗位地域分散,人才流動大
運維人員常需駐扎在加氫站或車輛運營點,工作地點分散,對人才的穩定性提出挑戰。不少從業者更傾向于留在研發或管理崗位,導致一線技術崗位吸引力不足。
三、真實案例:從“招不到人”到“靠獵頭破局”
無錫一家燃料電池系統公司去年中標某地氫能公交項目,急需10名運維工程師,卻連續三個月未招到合適人選。項目面臨延期風險。
后來,該公司與玨佳獵頭公司合作,借助其在工程技術領域的獵頭公司服務網絡,精準篩選具有汽車電子、新能源背景的候選人,最終在兩個月內補齊團隊,保障了項目交付。
“專業獵頭的介入,不僅解決了我們的人才缺口,還幫助優化了崗位結構和發展路徑,降低了后續流失率。”該公司人力資源總監表示。
四、缺口之下,企業與獵頭如何協同破局?
面對每年數千人的運維人才缺口,單靠企業自身招聘已難以應對。越來越多公司開始借助外部資源,與專業的獵頭公司建立長期合作。
玨佳獵頭公司在新能源與智能制造領域深耕多年,通過構建人才地圖、定向挖潛、提供有競爭力的薪酬方案等方式,幫助企業精準鎖定目標人選。此外,他們還參與企業人才發展規劃,從“找人”延伸到“留人”與“育人”。
對于求職者而言,氫能運維崗位正處于職業紅利期。資深運維工程師年薪普遍超過20萬元,具備系統調試、故障診斷能力的高級人才更是備受青睞。
五、結語:人才是氫能產業落地的“最后一公里”
無錫氫燃料電池產業的快速發展,對運維人才提出了量與質的雙重需求。未來,隨著示范城市群建設進一步推進,人才爭奪將更加激烈。
企業除了加強自身培養體系之外,也應善用專業獵頭渠道,提升引才效率;政府和高校則需加快職教體系建設,推動“產學研”協同育人。
唯有打通人才供應鏈,才能支撐氫能產業行穩致遠——而這,正是如玨佳獵頭公司這樣的專業機構持續努力的方向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