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聞資訊
熱門推薦
- 無錫玨佳獵頭專項服務儲能電池回收技術人才,環保企業合作激增
- 無錫鈣鈦礦光伏技術人才需求上漲,綠色能源獵頭服務升溫
- 無錫玨佳獵頭深耕光伏銀漿替代技術賽道,新能源企業交付率94%
- 無錫光伏銀漿替代技術人才需求升溫,新能源企業缺口超6500人?
- 無錫玨佳獵頭聯合儲能企業開展環保人才測評,定向輸送骨干
- 儲能電池回收技術成熟,無錫新能源環保技術人才需求升溫
- 無錫玨佳獵頭深耕工業廢水處理賽道,環保企業人才交付率93%
- 無錫工業廢水資源化技術人才需求升溫,環保企業缺口超6000人?
- 無錫玨佳獵頭聯合光伏企業開展人才測評,定向輸送技術骨干
咨詢熱線 400-8325-007
熱門標簽
電子信息制造領域
電子信息產業是我國經濟的戰略性、基礎性和先導性支柱產業,滲透性強、帶動作用大,在推進智能制造、加快強國建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。
當前我國電子信息產業正處于供應鏈、生態鏈重塑變革的歷史機遇期,以5G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在推動產業鏈的向上升級,中美貿易摩擦正在改變全球產業布局,這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主要邏輯。

1、細分領域
從行業領域方面來看,主要包括電子信息制造業(包括計算機設備制造業、通信和網絡設備制造業以及其他信息設備制造業)、信息服務業(包括計算機服務、移動電子端服務和軟件服務),信息開發業(包括軟件產業、數據庫開發產業,電子出版業、其他信息內容業)。
2、發展路徑
近一個世紀,全球電子信息產業沿著美國→日本→韓國/中國臺灣→中國大陸→東南亞/南亞的路徑不斷遷移,當前正處于中國大陸向中國東南亞、南亞的遷移過程中。
(1)全球四次大規模產業轉移
歷史上全球范圍已發生4次大規模的產業轉移:20世紀60年代,美國產業結構升級,將紡織、鋼鐵等傳統產業轉移至聯邦德國、日本;20世紀70年代,日本將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至“亞洲四小龍”;20世紀90年代,歐美、日本等發達經濟體將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汽車、電子等轉移至“亞洲四小龍”和中國;進入21世紀,伴隨著中國大陸勞動力成本上升等,低利潤、低技術含量、高勞動密集的中后端產業環節正在進一步轉移至印度、越南等地區。
(2)中國電子產業價值鏈遷移是“常態”
過去幾十年,我國電子產業鏈由“勞動密集型”向“資本技術密集型”轉移,呈現出東部地區向東南沿海再向中西部地區、越南轉移的態勢,目前中西部地區積極承接產業轉移,正在形成以重慶、武漢、鄭州、長沙、合肥等中心城市為重心的新發展格局。未來十年將著重于向著“技術密集及高附加值產業”轉移。
(3)產業轉移的內在邏輯
歷次電子信息產業轉移均是由于遷出國電子信息產業升級,向知識密集的高附加值產業發展后,將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至遷入國,且均帶動了當地科技與品牌的發展。
3、市場格局
從全球產業分布情況來看,美國、歐洲和日本等發達國家經濟體依然是電子信息產業的主導,繼續保持技術研發和產品設計領域的優勢;中國、印度、東南亞等新興經濟體,依托其生產能力和工藝水平的不斷提升,在世界電子信息產業中的地位不斷上升,并逐步向電子信息產業鏈的高端環節升級。
(1)全球:電子信息產業越來越呈現價值鏈分工的態勢
美國在云計算、互聯網服務、軟件、半導體等處于全球領先地;日韓以電子元器件、半導體,其中日本偏向電子元器件、韓國側重半導體;中國臺灣以半導體代工及電子元器件為主;中國大陸以通信設備、電子元器件、互聯網服務等為主;越南、印度承接部分組裝與零組件業務。
(2)中國:市場規模達世界第一,但附加值仍處于較低水平自2014年以來,在政策及資本的雙輪驅動下,我國電子產業快速發展,在電子高端制造、半導體等領域不斷取得突破。2019年,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整體運行呈現出“穩中有進、穩中育新”的特點。據GII research統計,2019年我國電子信息產品市場份額約為27.08%,保持全球第一的穩固地位。 由于我國電子信息產業整體處于產業鏈附加值低的中后段,國內廠商主要為勞動密集型,大部分產品附加值低,行業整體利潤率較低。據中國電子信息行業聯合會統計,2019年我國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行業平均利潤率約為4.40%。
(3)電子信息制造產業鏈的重構已經開始
當前,全球掀起以電子信息產業為核心的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。中美科技脫鉤將有可能加速電子信息制造業遷移,低端制造可能將向東南亞轉移,高端制造則可能向歐美回流。
受中美貿易摩擦影響,部分外企撤離中國。盡管2019年下半年中美貿易摩擦有所緩和,但美國對我國高端制造業如半導體、人工智能等產業的封鎖力度仍未減弱,加之中國人口紅利、人力成本、業務與需求的驅動,部分外企選擇將工廠轉移至生產要素成本更低的東南亞國家如越南、泰國等。 國內龍頭企業向海外擴張。中美科技脫鉤將可能加劇全球電子信息制造業第四次轉移,美國對我國關鍵材料和核心零部件的出口限制,將可能導致我國在代工生產中不再具備優勢。為規避貿易摩擦,降低關稅及勞動力成本,外企及國內龍頭企業紛紛在越南等國建廠。

